第248章 吴三桂得授山海关总兵(2 / 2)
随着目光在奏章上移动,崇祯皇帝的脸色愈发阴沉,先是愤怒得满脸通红,随后又转为铁青。读到祖大寿投降清军,还在锦州城内做出残食百姓这等令人发指的行径时,他猛地一拍龙案,“砰”的一声巨响,桌上的笔墨都被震得跳动起来,怒喝道:“祖大寿这逆贼,简直丧心病狂,罪不容诛!”
满朝文武大臣此时都在殿中,被崇祯皇帝这突如其来的震怒吓得纷纷跪地。内阁首辅温体仁率先出列,他心思深沉,一直想巩固自己的权位,此时便想借此事打压异己,于是说道:“陛下,祖大寿叛国,其罪当诛。但此事背后或许还有隐情,说不定有朝中官员与他暗中勾结,通敌卖国。陛下不可不察呀。”他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窃窃私语,不少大臣心中一凛,担心温体仁将矛头指向自己。
礼部侍郎钱谦益站出来反驳道:“温首辅,此时应先商议如何处置祖大寿及其亲眷,以正国法,安抚民心。无端猜测朝中官员通敌,恐会造成人心惶惶,不利于朝堂稳定。”钱谦益与温体仁一直存在党争,温体仁主张对后金强硬,而钱谦益则倾向于先稳定内部,两者政见不合,时常互相攻讦。
温体仁冷笑一声,说道:“钱侍郎,难道你就如此笃定朝中无人与祖大寿勾结?锦州城防坚固,祖大寿若无人暗中支持,怎能如此轻易投降?”
这时,兵部尚书杨嗣昌也站了出来,他一向主张“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策略围剿农民军,同时也希望在对后金战事上有所建树,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说道:“陛下,当务之急,一是严惩祖大寿及其亲眷,以儆效尤;二是加强边关防御,防止后金趁势进攻。至于温首辅所言朝中官员通敌之事,可待日后详查,此时不可因小失大,误了抵御外敌的大事。”
崇祯皇帝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更加烦躁。他怒视着群臣,说道:“都别吵了!祖大寿叛国,朕定要将其满门抄斩,诛灭九族,以正国法!”言罢,他又看向奏报中关于锦州百姓亟待赈济、明军收复锦州艰辛等内容,沉思片刻后说道:“锦州百姓遭此大难,朕心甚忧。户部即刻筹措钱粮物资,送往锦州,赈济百姓,助他们重建家园。至于钱守庸、李明等收复锦州有功之人,论功行赏,不得有误。”
户部尚书倪元璐赶忙出列领命:“臣遵旨。”
然而,温体仁仍不死心,继续说道:“陛下,祖大寿久镇锦州,与辽东将领多有往来。如今其叛国,难保这些将领不受牵连。为防患于未然,陛下应对辽东将领进行彻查。”他这一招看似为了大明江山,实则想借此机会打击与辽东将领关系密切的官员,扩大自己的势力。
钱谦益立刻反驳:“温首辅,辽东将领守卫边关,抵御外敌,劳苦功高。怎能仅凭祖大寿一人叛国,便对他们全盘怀疑?此举恐寒了边关将士之心。”
就在此时,工部尚书王应熊站了出来,他暗中收受了吴三桂的钱财,此刻为了替吴三桂说话,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说到辽东将领,吴三桂实乃不可多得之人才。他虽为祖大寿外甥,但一直对朝廷忠心耿耿,之前为祖大寿求援,也是出于亲情。如今国家正值用人之际,山海关防务至关重要,吴三桂熟悉边务,由他镇守山海关,必能保一方平安。”
高起潜此时正在崇祯帝旁伺候,见有人帮腔,也赶紧在崇祯帝耳旁说道:“陛下,王尚书所言极是。吴三桂年轻有为,且在军中素有威望,若能委以重任,定能不辱使命,为大明抵御清兵。”
崇祯皇帝此时也有些犹豫,一方面他觉得温体仁的话并非全无道理,祖大寿叛国,确实可能牵出其他问题;另一方面,他又担心彻查会影响军心。对于吴三桂的任用,他同样举棋不定。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高起潜和王应熊的话让他陷入了更深的思考。
思索再三,崇祯皇帝觉得高起潜和王应熊所言也有几分道理。当下大明外患未除,确实需要能征善战之人守卫边关。而且吴三桂在军中也有一定影响力,如果妥善任用,或许真能为大明守住山海关。
于是,崇祯皇帝做出决定,不仅没有追究吴三桂与祖大寿的关系,反而授予吴三桂山海关总兵之职,希望他能镇守山海关,抵御后金,为大明守住这重要防线。同时说道:“就依王爱卿所言。先对收复锦州的将士论功行赏,安抚锦州百姓。至于对辽东将领的彻查,暂且搁置。但祖大寿叛国之事,朕绝不姑息,其在京亲眷,即刻收押,待查明属实,满门抄斩,诛灭九族!”
众大臣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殿外乌云滚滚,雷声隐隐,大明王朝在这内忧外患、党争不断的局势下,不知还能承受多少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