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2 / 2)
谢识玄和沈江霖提了此事后,谢识玄本以为沈江霖为人谨慎,自然要思前想后一番,没想到沈江霖听过之后,沉吟了一会儿就答应了下来。
沈江霖记得那本书中,他看到的最后部分,便是新帝即位,对荣安侯府进行了审判,沈家门庭一夜败落,举家流徙三千里。
而新帝即位的时间,便是明年。
书中未写明新帝究竟是谁,沈江霖最近在为谢家之事奔走之时,已经看到了朝堂之上被打为三皇子党的那份名册,其中就有赵家一干人等,而微妙的是,太子身边竟然也揪出了内贼,作为詹事府少詹事的周成祥,也被打在逆贼,从其家中揪出了许多传递东宫消息的信函,周成祥的乱党之罪,没有可以辩驳的地方。
而周成祥当年这个詹事府少詹事的官职,走的是赵家的人脉。
詹事府是做什么的詹事府就是东宫太子在朝堂之上的权力班底,是太子的左膀右臂,在永嘉帝没有表现出任何对太子失望之举的时候,周成祥就早早投靠了三皇子,而不是坚定地站在太子这艘大船上。
这很匪夷所思,除非周成祥有高人指点。
这个高人是谁旁人或许还会一头雾水,但是沈江霖却已经胸有成竹,自然就是赵家人。
赵秉德定然是从赵安宁口中知道了最关键的信息,也就是说下一任的皇帝,在赵安宁那一世,并不是太子,而是三皇子!
所以赵家人坚定地成为了三皇子一党的中坚力量,同时还策反了周成祥给他们传递信息,只有如此,一切才都说的通了。
因为自己的介入,阴差阳错之间,将元朗的谋逆之事提前揭发出来,三皇子势力还未大成,就被发现了端倪,在永嘉帝身体已经是强弩之末之际,快刀斩乱麻也要将三皇子的势力全部斩除,从而改写了三皇子登基的结局。
这是连沈江霖都不清楚的内情,一直到此时此刻他才将所有的一切都串联起来。
沈江霖在永嘉帝生病之际,人在两淮,况且以他的官位,尚且不能上朝,而且他从政时间短,无法如谢识玄一般,及时了解各种情况,但是他依旧与谢识玄一样,得出了永嘉帝将不久于人世这样的结果。
别看如今荣安侯府被沈江云夫妇接管了,沈锐摔断了腰后,终于也认命了,给沈江云请封了荣安侯的爵位,永嘉帝痛快批了,似乎已经一切向好了。
但是没了渣爹占据着四品太常寺卿的官位,就意味着他大哥空有一个爵位,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沈家彻底离开了权力的核心,朝堂上的风吹草动沈家都要滞后一步才能知道。
若是永嘉帝能够多活几年,朝堂稳固,他和他大哥还能徐徐图之,但是一旦发生了权力交接,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对荣安侯府是什么态度是什么想法,还有没有机会让他们徐徐图之,都成了一个问题。
未来岳丈给了他一个在太子面前刷脸的机会,或许他的真实用意并不仅仅是为了帮谢家去办事。
与聪明人说话就是如此便利,三言两语,翁婿两人就达成了共识。
七月流火,八月亦不遑多让,太子周承翊刚刚从大理寺那边出来,地牢之中虽然有些阴森,但是气温偏低,尚不觉得有炎热之意,可一出大理寺,周承翊便觉得整个人被一团热浪给包围住了,再加上太子出门办案,自然要穿东宫亲王衮龙袍,里里外外有四层,腰间要束嵌宝革带,头上更是一丝不苟地戴着翼善冠,层层繁复之下,象征的是东宫太子的无上尊荣,但是在这个夏日同样是一层层负累。
索性太子的马车里都摆上了冰鉴,马车宽大豪华,里头的温度和外面的温度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周承翊坐上了专属于他的东宫马车,才觉得整个人舒服了一点。
周承翊从小经受最严苛的宫规礼仪教育,哪怕是一个人坐在马车里,也不会塌肩弓腰,而是自然而然地挺直背脊端坐在小案后面,抓紧时间开始处理公务。
最近这段时间,周承翊的压力十分的大。
旁人都以为父皇为了他重惩三弟,帮他在继承大统的道路上扫清一切障碍,天家父子情让人感叹,同时朝中许多重臣对他更加和颜悦色了三分,显然是觉得他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再出不了任何纰漏。
可是他们都不知道,父皇的身体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之所以如此急切的惩处三弟,是父皇再三让他保证,在他即位后,定要善待三弟,不得再以此来讨伐他。
周承翊应了。
他不应不行。
父皇已经做到了这个地步,他再斤斤计较,那就根本不会是一个仁君了。
周承翊自小失去了母亲,虽然有父皇的庇佑,但是在后宫之中,稚子而身居高位,讨好之人有之,觊觎他手中的权力利用他的人亦有之,永嘉帝励精图治,再如何想要保护好儿子,也没有三头六臂,周承翊这些年并没有少吃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