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2 / 2)
周承翊送了沈江霖四个字:“官官相护。”
沈江霖笑:“确实如此,不过若是加以引导,让亲王们暗中检举以保其土地,再将他们检举的信息透露出去,那些官员们又会如何做”
周承翊听到前半部分的时候眉头还紧锁,可是越往后听,越是双目放光——怎么就有沈江霖这样的人才!
明明看着风光霁月、温和有礼,可是说出来的主意一个比一个损!
但是官场之上,只会墨守成规做个翩翩君子办事,那是注定要吃亏的,只有像沈江霖一样做事不羁、但是想法缜密、计策一环扣一环的人,才能屹立不倒。
周承翊畅快地大笑了两声,拍了拍沈江霖的肩膀,对沈江霖越发器重了。
能想他之所想,急他之所急,为他完美解决问题的臣子,才是好臣子!
浓荫下君臣看似随意的对谈,却在三天后在朝堂乃至整个京城形成了一场飓风。
刚开始的时候,当周承翊对杨允功提出了整肃吏治、廉洁为官的要求时,大家虽然心里“咯噔”了一下,但是之后便见皇帝没有什么新的命令,杨允功对此事也是明显消极怠工的样子,联合都察院对百官进行松散的稽查,大家还松了一口气。
前阵子不少人刚刚出了一回血,正是肉疼的时候,若是再大肆稽查,大家真的是要掀桌子了,但是随着吏部和都察院的人都不积极,大家便明白了,这又是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常规整顿。
毕竟当年永嘉帝在世的时候是最喜欢搞这一套的,尤其是在最开始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整顿吏治整顿的天昏地暗,一直到永嘉帝后期的时候,双方都疲乏了,便渐渐地开始走形式了,每次找出几个站错队的倒霉蛋顶包也就是了。
周承翊是永嘉帝一手培养起来的,如今很多的政治手段和处理方式都和永嘉帝如出一辙,可以说到现在为止,周承翊一直在模仿着他父亲,尚未超越前人。
现在皇帝发出了这样的号令,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
只是这次稽查的重点在大家名下的土地,这又如何能查的到狡兔三窟的道理他们如何不知自然早就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土地隐匿起来,能够让人查到的,都是问题不大的田产。
只是谁知道,渐渐地,大家发现了这个事情不对劲起来。
不知道是谁放出的风声,说是几个王爷正在纷纷将他们名下的土地供出来了。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还不相信,可是等到卓清都被下狱的时候,所有人都惊了!
卓清可是吏部右侍郎,是杨允功的左膀右臂,而且和杨允功一样是三朝老臣了,再过两年就可以退下来了,这个时候被下狱,实在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之后是大理寺的人审理了此案,最后发现是毅王为了保全自身,将卓清给检举了出来。
而卓清的土地藏匿在谁的名下正是肃王!
这个毅王是疯了吗他难道就真为了这点田产,要和他们一众文官反目
事情当然不是这样的。
毅王当时从沈江霖口中得到的消息是,陛下要对各个官员名下的田产进行稽查,已经查到了他名下替许多官员隐匿了土地,若是还想保住这个亲王爵位的话,就在必须在陛
同时沈江霖告诉他了另外一则秘闻,那就是肃王和成王已经将他名下隐匿的一些田产告知了陛下,或许将会对他十分不利!
毅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简直就是肝胆俱裂!
他就说,前两日好端端的,为什么肃王和成王分别入宫,后来他去派人打听又什么都没打听出来,原来早就在背后阴了他一把,就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将他给卖了!
自认为被背后捅了一刀的毅王哪里忍得住,立马就写了一份检举的名单秘密呈给了周承翊,有了毅王的开的“好头”,再往下则是顺风顺水了。
毅王哪里知道,他新认识的“好兄弟”,不仅仅收了他的银子、拿了他的重礼,给他透露了不少御前可靠的消息,可偏偏这些消息九分真、一分假,最后将毅王弄了个昏头转向。
皇帝招肃王和成王入宫,告知了他们,他准备收拾毅王,若是他们谁敢透露半丝风声,那么就当同罪。
有了皇帝的事先警告,除非是彻底想和皇帝翻脸,谁敢在风头上作案
结果,毅王就将沈江霖给到的情报分析来分析去,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些人要害他!
那还得了!
原本的同盟一朝被打破,毅王开始疯狂地检举另外三位亲王,另外三位亲王得到消息后,更是震怒不已,为求自保,只能互相检举,到了最后,几乎将所有人身上的遮羞布都扯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