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天下共主(2 / 2)
朱元璋说着,把宋濂和宋讷二人的手给放到了一起。
是那般的用力。
“陛下,是臣在此之前思虑不周。
一直着眼于一隅,目光短浅了。
今日听了陛下这话,真如醍醐灌顶。
论起心胸,论起格局,臣这个所谓的当世大儒,差陛下差的太远了。
臣惭愧。
臣觉得陛下以中原雅音作为官话,成书洪武正韵,再合适不过。
臣愿意追随陛下脚步,致力于消灭南北之间的裂痕!”
宋濂怔怔的站了好一会儿,忽的流泪开口,神色郑重的说出此言。
“臣愿意为此事努力,赴汤蹈火,肝脑涂地,再所不惜!
无数北方之人,闻听陛下所言,定然会欢欣鼓舞,感念圣恩。人心归附。
早日消除南北之间的隔阂。”
宋讷勉强稳住心神,说罢此话,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这个一向看起来特别严肃,特别古板,仿佛从来不会哭,也不会笑。
在其脸上,很难找出什么多余表情的老夫子。
今日在皇帝面前,彻底破了防,哭的像是一个月子里的娃娃。
“好!”
朱元璋亦是为之动容。
“咱就知道,咱大明还是有着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
有着众多深明大义之人。
咱就知道,有着无数人愿意为了这个崇高理想,为了这个历史使命一起努力。
有了两位宋先生所言,咱放心了。!
这个历史使命,必将在咱们这一代人手中完成。
自我等之后,南北之间隔阂必然不在。
几百年历史遗留问题,将由咱们来终结。
今后史书之上谈及此事,何谈不是一件伟大功业
后人又怎能忘记,我等所为之作出的努力
今日,咱有一句话说与两位宋先生共勉。”
听到皇帝此言,宋濂宋讷两人,迅速调整神态。
躬身而立,凝神静听。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神色认真又带着悠远的郑重说道:“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轰隆隆!
似是有着惊雷炸响,令他二人心神为之震颤。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这两句话,在他二人脑海当中来回滚动。
宛若余音绕梁,一般连绵不绝。
在这么两句话跟前,似乎诸多的蝇营狗苟,诸多的算计什么的都不重要了。
“两位宋先生,弥合南北这事儿,任重道远,道阻且长。
做事之时,必然还会遇到诸多的风雨。
但只要咱们坚定的做下去,把这事做成了,那些窃窃私语,小人言论,终究不足为惧。
难以中伤。
是非功过,自有昭昭青史,与无数后人为我等分说。
这洪武正韵,咱想请两位宋先生共同署名。
而在今后咱这边,也会通知罗宣传使。
让他那边,让他根据今日之事,写上一篇文章。
发表在大明日报上,刊行天下。”
“臣敢不尽心竭力,以报陛下之恩遇。
岂能不忠心做事,为我华夏出一份力
只是……只是我二人,在这洪武正韵上没有任何功劳,署上名字是否有些不太妥当”
“有何不妥弥合南北,需要我等共同努力。
两位宋先生署名其上,再恰当不过。
况且两位宋先生,一为南人,一为北人。
又向来是如今士林文坛之中,南北之分的关键人物。
你二人共同在这上面署名,岂不是也能为天下做一个表率
咱再说句心里话,咱也正是要借你二人的名声,和影响力,来更好地来推行此事。
二位宋先生切勿推脱。”
听到朱元璋所言,宋濂还有宋讷二人,都是欣然点头。
“咱这里关于促进文化发展,学问繁荣,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考量。
咱准备编纂一部字典出来,把我华夏所有存在的字,都给收入其中。
并将其从古至今的演化,给标注其后,解释其字意,以及出处。
方便众多学子来学习查看。
这字典的目录里,可以弄出两个迅速查找字的办法。
一为拼音查字法,一为偏旁部首查字法。
拼音查字法,以首字母进行排序。
将同音字集中的一处记录,并按照一到四声为先后进行排序。
偏旁字首的查字法,则按照笔画来,将同笔画的偏旁部首给汇聚在一起……”
朱元璋说着他的考量。
“通过这办法,可以很快找到其所要查的字所在何处。
有了这样的一本工具书,学生在读书之时,遇到生僻字。
则可以通过偏旁部首查字法,迅速找到其所在的页面。
再根据具体页面所标注的拼音,知道其读音。
并通过后面的注释,知道其字意。
以及可以和哪些常见的词,组在一起……”
一趟后世之旅,无数的东西都给他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也有无数的东西,都让他拍案叫绝,震惊眼馋不已。
让他想要将之给复刻过来。
不过,万丈高楼是一点一点盖起来的。
很多事儿也得慢慢做,基础需要打好。
比如现在这个字典便是如此。
想要大明腾飞,那就必须进一步的开启民智,普及知识。
同时,除了传播儒家学问之外,还应该把其余的诸多知识,也给放入教学之中。
让众人去学习,去理解,并加以引导。
破除人们儒家独尊的观念。
不能只学习研究思想道德上面的事,也同样要把一些更实用的东西给弄出来。
比如科学。
现在朱元璋准备弄字典,便是先走上这么一步。
这样的一本工具书,是必须要有的。
后世一部新华字典,给他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让他深切地认识到了,有这么一个工具书的存在,有多么大的意义。
既如此,那这等事儿必须要着手去做。
他知道,面对自己的这么个提议,宋濂等人绝对没有办法拒绝,也没有理由拒绝。
毕竟这是一场文化盛世。
一旦将之给做好,那么必然青史留名!
制定律法的名声,和这个比起来,简直差的不要太远!
意义也完全不同。
儒家众人为了抢夺释经权,各个流派之间,都能把狗脑子给打出来。
现在自己想要编撰一部字典,从最基础的地方着手,规定字音,字形,字义这些。
那他们又岂能不趋之若鹜
这也算是为了能让洪武正韵顺利推行,而抛出来的一个甜枣。
只不过这个甜枣,不仅仅对这些人有效。
对于朱元璋而言,同样也是个甜枣。
可以说,这是一项合则两利的双赢。
既能减小阻力,又能把他所想要的字典给编纂出来。
为今后的普及教育,进一步开启民智,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宋濂和宋讷两人,听到朱元璋所说出来的话,都是不由的齐齐为之一振。
皆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之感。
有被皇帝所说的这个提议给惊到。
继而有着无数的欣喜,震动出现在心头。
字典!字典!
这么个东西,自己等人在此之前怎么就没有想到。
先是《尔雅》初步解释字意。
自从许慎弄《说文解字》之后,一直都以这个为准。
从东汉到现在,都已经多少年过去了。
没有新的典籍问世。
一来是没有这么想过,二来则是这事儿工程浩大。
需要耗费无数的心血。
种种事情夹杂在一起,让很多人都没有过这方面的想法。
但此时,被皇帝这么一提,他二人都不由觉得怦然心动。
连带着呼吸都变得急速起来。
对于他们这些人而言,编撰出这么一部字典,流传于世。
成为无数人学习学问时,根本没有办法绕过的工具丛书,吸引力别提有多强!
如果说制定洪武正韵,确定官话,这就是一项足可以让很多人为之心动,趋之若鹜的事儿。
是文学的一项盛事。
那这字典就更不必多说了。
是修订洪武正韵,所远远不能比拟的。
不知道超出了其多少,可以说,二者是天壤之别!
面对这么一项盛事,他们又怎能拒绝
“上位,这确实确实是一个特别好的考虑。
也是一项盛典!
一旦做成,对我华夏文化的流传,与进一步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上位提议高屋建瓴,臣叹服!”
宋濂直接在这里,拍起了皇帝的马屁,高举双手赞成。
宋讷也同样表示,这是一件盛事。
他必然全力以赴的去做。
“只是,陛下,这事儿太浩瀚,纷繁复杂,程量巨大。
非一人可为,也非短期内可为,费亦是不菲。”
宋讷考虑起了实际情况。
相对于宋濂,宋讷更注重实际。
朱元璋道:“所以,咱才要牵这个头,以官方的名义来汇集天下有才学之人,有志之士。
来共做此事。
至于钱财用这上面,不必担忧。
这等有利于华夏文化发展的盛事,咱又怎能吝啬
做此事的所有经费,都由咱的内帑来出。”
这话一出口,宋濂,宋讷二人心悦诚服,拜伏于地。
口呼圣君。
毕竟历朝历代以来,诸多的皇帝,都是大多都是拼命的往内帑之中捞钱的。
像当今皇帝这样,为了编撰字典,直接从内帑当中拿钱来使用的,可当真是少之又少。
朱元璋让他二人起身,望着他二人神色郑重道:“咱还有一问,请两位宋先生为咱解惑。”
朱元璋说着,停顿一下,望着他二人,极其认真的缓缓开口:“二位先生以为,汉字当简化否”